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>新闻资讯

九间棚村民为我设“仁德榜”(新年日记)
发布日期:2020-01-03 16:09:03       作者:鲁南制药集团       浏览:78.4万

2020年的新年,是在沂蒙山的九间棚过的。从12月29日上山,到今天一晃是四天了。



我的书院建在高高的山岗上。从北京到蒙山站只用三个小时。马上到家了,在路上,看到我家的雄壮,我忍不住透过车窗仰视拍了几张。


回到家中,院子里还有绿色。


从2015年后,我时常在北京,时常在沂蒙山,时常在全国跑来跑去。期间,回到济南的很少。我在济南的家,也仅仅有89平方米,还是1985年建的老房,现在也没有换。而来沂蒙山的次数,比济南还要多些。28日,是村里庆祝4A级风景区批准的日子,我在北京没有来得及回来。29日,从北京坐车到蒙山站,一下子到家了。


“仁德榜”上的德香大爷


一晃,到这个村30年了。老人走了不少,当年的姑娘成了媳妇,又成了婆婆,孩子们多数进了城,我每次来都挨家走访,叙叙旧情,感慨甚多。


到家后,我先在门口转悠。


在村里去石棚的路上是四德街,我看到“孝德榜”“诚德榜”“爱德榜”,都是我熟悉的乡亲们,在豆腐坊,见到“仁德榜”上是我的照片。是我们到德香大爷家看望的照片,德香大爷是老党员,现在是我的邻居。这张照片是回村的大学生刘玉萍拍的。



到九间棚村30年了,有一个细节一直深埋在心里,感怀不已,念念不忘。就是刘德香老人与我的友谊。


我第一次来九间棚村采访时,带了20多本书和一个剪报本。因为吃地瓜消化不良,我病倒了,药也吃完了。身体虚脱,躺在床上。村里的老党员刘德香来看我,看到桌上的一堆书,对他说:“你走人吧,俺山里穷,买不起书。”我说自己是新华社的,老人说是“知道,是卖书的。”村里人不知道新华社是干什么的,还以为我是新华书店卖书在此落难的人。我忙说,大爷,村里人嫌弃俺啦?刘德香说,哪里的话?俺心疼你呀。老人带来大葱、煎饼、花生,走时抹了眼泪。


全国“十大读书人物”评比,从2012年开始评比,一年一届。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,中华读书报承办。2016年7月27日的中华读书报第6版刊登了李锦的事迹材料。


报道说:


李锦的入选,是一个传奇。28年前,新华社记者李锦带着一旅行包的书住进沂蒙山九间棚村52天,他边读书,边调研。写出长篇调查,得到中央领导批示。至此,九间棚精神作为沂蒙精神宣传的先声在全国传扬开来。他在这里由采访型记者转变为学者型记者,终而成为影响较大的国企理论专家。一次蹲点读书改变了人生轨迹, 一个书生改变一个村庄的命运。


因为九间棚的原因,我被评为2016年全国十大读书人物。


我的经历,与这位刘德香老人是有关系的,现在老人与我是邻居。有一年大雪天,一个与我熟悉的记者在这里采访,看到老人在我家门前扫雪。这位记者说,李锦现在不在这里,您不要扫啦。大爷说,我得扫,俺村里人感谢他。这位记者在电话中告诉我。我深感老人对我的爱戴。


来人了,老人常说道这个书院,“我在村里干了那么多年村长,我们培养出刘嘉坤,指望摆脱我们穷山顶的称呼。可是难处太多了。要不是李哥来到这个穷山窝,为俺扬名,他走了,大官都来了,成千上万的人,都跟来了。他是俺九间棚的大恩人。30年前,他带着被包住进俺庄,是党派他来帮助九间棚的。他不拿俺庄里的,尽带东西来。现在,家安在俺这里”。


我给大爷送秋裤。


老人91岁了,是我书院的邻居,也是我笔下《九柱擎天》中的主人公。


29日,我刚进村时,大爷在门口。



正好朋友魏忠富从枣庄来看我,带来微山湖的鸭子,我当即送给老人。老人说上次送的东西还没有吃呢,不肯要。嘉坤说“留着吧,慢慢吃吧”


每次回九间棚村,我总是把车后面装得满满的,带上礼物,挨家挨户看一看。在30年里,我来村里100多次,每次都来看大爷。大爷没有穿秋裤,上年纪了怕冷。我就脱下身上的秋裤,让大爷穿上。老人有了球裤,高兴了。村委评村里四德人物,三个是村里人,第四个是我。把我的照片贴在仁德牌子上,感谢他们了。


二、与嘉坤不是兄弟,胜若兄弟


我在村里的房子是老乡在1970年建好的,石块垒到顶,住1000年也不会坏的。我花了26万元钱买下,翻盖一下。我在《龙顶山书院记》中写到:


我本苏人,己已年秋后,时任新华社记者,在此蹲点调研52天。逾26载,岁岁入山数次。熟知村中事,无论叟幼,名皆呼出,村民亦以兄弟相称,进村拉手牵衣,离村远望相送,情相笃,习相随,时愈久,人愈熟。不是故乡,胜若故乡,与嘉坤不是兄弟,胜若兄弟。


我属龙,他属马,他总是喊我老大哥。几十年来,村子发展出谋划策,村里的每一家的人情乃至每一个家的事情,他总找我商量。我也能如数家珍,一一道来。我享受着村里人对我的拥戴与敬重,更热爱着村里人的淳朴与善良。


30年过去了,我们兄弟俩经历很多大事,一样坚强地奋斗着。



1989年,我在村中住52天。那年我37岁,嘉坤35岁。



30年来,我一来村中,兄弟俩便形影不离。在水库边上,我们见到逛山的二哥。



我们兄弟俩都有点倔强,属于拼命死干的人、坚韧不拔的人,是不断改变命运却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人。


三、鲁南医药的老总来看我


 29日到山上,大山里很冷。零下17度,晚上盖两桌厚厚的被子,还冷。鼻子在外面,冻得冰块似的。买了电褥子,才好些。可是坐着腿子发抖,晚上不能写东西了。耽误时间,是件大事情。


在山里三天,找村里人帮助我搬书。我则陪着客人,一帮一帮的来。枣庄张汪煤矿的魏忠富与三个基层书记来看我,平邑县委常委王开峰来了,“好客沂蒙”的丁海涛总经理来了,山东省政府参事王启成来了。鲁南医药集团的董事长、党委书记张贵民、副总经理谢宇从临沂来了。


每到临沂或者九间棚村,老朋友们闻讯都从四面八方赶来,谈笑风生,把盏言欢。临沂人的真情,让我一直感怀不已。苏轼《定风波》“万里归来颜愈少,微笑,笑时犹带岭梅香。试问岭南应不好,却道:此心安处是吾乡。”我也是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了。


我与鲁南制药结缘于赵志全的调研与宣传。时任鲁南制药集团董事长、党委书记、总经理的赵志全刚刚去世,张贵民继任后支持对赵志全的宣传,终而使赵志全成为时代楷模。张贵民接班后鲁南制药经济由60个亿增长到140个亿,事实说明赵志全选人选对了。一是决定战略选路,二是选制度,三是选人。我们是佩服赵志全的,也佩服张贵民。怎样宣传赵志全精神,我们做了研讨。我觉得,贵民层次高,见识是很准确的。


我与嘉坤、开峰陪张贵民董事长一起参观九间棚展览。


在村党委办公室,我给张董事长他们赠送我写的书。


张贵民董事长、谢宇副总经理、王开峰常委等来村中来看我。我为他们赠送新著《见证》后合影。


我陪张贵民董事长谢宇副总经理参观九间棚集团的大路医药公司。


1月1日,鲁南制药副总经理谢宇陪同我参观赵志全展览馆。我们一起看电影《赵志全》,商量赵志全精神的深度总结问题。


四、庆祝4A级风景区与李锦书院扩建


 这次到九间棚村来,一是为庆祝4A级风景区,一是为李锦书院扩建。庆祝4A级风景区是28日的事情,我是第二天来的。我与人们一起喝酒,连喝三天。今天中午在鲁南让检查,山东新时代药业的鞠吉东用新技术给我测量,说是血管硬了。喝三天酒,就变硬了?我想,高兴的酒还是要喝的。我是内心高兴的,为这个风景区的批准,我是出了力气的。为九间棚的明天更美好。


28日,平邑县庆祝九间棚被评为4A级风景区。


村里人帮助我整理图书。书院准备做防潮处理并且扩展。



李锦书院成了风景区的景点,每年有数万人来我家中参观。牌子上标明《李锦书屋》。我想再过多少年,这里也许象白居易书屋、苏东坡书院一样。


龙顶山书院记

李锦

沂蒙崮秀,名冠天下。进大峪沟,仰视云上绝壁,九间棚村,座落龙顶山崮上,四面悬崖峭壁。村民刘嘉坤率众劈山开路,坡陡涧深,回肠九转,其境胜绝。上岭方知平畴万亩,森森连岭。我本苏人,己已年秋后,时任新华社记者,在此蹲点调研52天。逾26载,岁岁入山数次。熟知村中事,无论叟幼,名皆呼出,村民亦以兄弟相称,进村拉手牵衣,离村远望相送,情相笃,习相随,时愈久,人愈熟。不是故乡,胜若故乡。今在此落脚建书院,因背峰石屋六间,作晚年归隐之所。


独门独院,坐北朝南,梧桐环绕,一称心力。西北吴王崮,东北天宝山,阻阴风,防徂暑;敞南甍,纳阳日,虞祁寒。山间石块一垒到顶,不加粉;石径石墙石屋石桌,皆天然。堂中设书架五十,系山间松木削成。院藏欧学及儒、道、佛书各百卷。经济政治科社历史,哲学科学文学摄影,计32科。亦有微机网络,虽居深山,天下信息易闻。某既来为主,院隅立望龙亭,设树根桌。仰观山,俯听泉, 朝望日,夜伴月,风云际会,阴晴显晦,昏旦含吐,千变万状,不可殚纪。挖野菜,摘山果,鸡蛋豆腐,煎饼大葱,更有清炖山羊,红焖柴鸡。早喝小米粥,午饮瓜干烧酒,晚掬清泉,煮金银花茶。鸡鸣而起,吠止而眠,泉声伴耳,蟋蟀鸣窗,俄而物诱气随,外适内和。一宿体宁,再宿心恬,三宿后颓然嗒然,不知其然而然。


院前有路,南有戏台,可容数百人;台畔有水库,深十丈,可容千方。环库多山竹野卉,萝茑叶蔓,骈织承翳,绿阴蒙蒙,朱实离离,不识其名,四时一色。院下有瀑布,水悬五米,泻阶隅,落石渠,昏晓如练色,夜中如环佩琴筑声。院西倚北崖右趾,九间石棚犹在,刘姓260年栖身之所,至今仍见烟火熏壁。四傍耳目可及者,春赏满峪梨花,夏沐黄门泻瀑,秋伴天宝月,冬望龙顶雪。


入山有大圣堂,朝阳洞,多是避世之所。避世方能入书,入书始能致远,致远利于反思,反思终得升华。半生颠沛流离,从来紧随时代,毛泽东后五代大事,悉数亲历,未曾一日偷闲。今深山独拥万卷书,闲日静与圣贤对。开门不见人世恶迹,翻书尽是世间哲语。人生两段,少时为社会与事业牵引,难避老迈与萎缩,晚时为自然与心灵牵引,终能提升与不朽。世人皆是书山出,少见晚来归书海,安得晚年外适内和,总结归纳,著书立说,体宁心恬哉?


从幼迨老,苏鲁藏京四地。自1971年来沂蒙,逾45年。山中人纯真、朴实、宽厚、善良,识久逾深。村民信我助我,我亦全力报答,以“九柱擎天”调查与“九间棚精神”名世,宋平姜春云予赞扬,三代领导同颂,一时天下舆论共攘,八方官员共拜 。曾向胡锦涛面陈,嘱吾跟随发展;忆穆青以庄户记者曾勉,此生当铬。26载,笔墨随村民走,文章照片百篇。开店办厂进城,村中每遇难事,必尽全力。我实山中人,心早归山中。

 

我此生不息追求,刚直前行,历经磨难,几度沉浮,数感世情浇漓,然乡亲以优容抚我,龙顶山以灵胜待我,安宁最是读书处,是天与我时,地与我所。少小离家已近半世,学无所成,业无所就,老大徒伤,不胜惭赧。今获此等读书之境,又何以求焉?一求读书养德,君子归仁;二求读书养智,百识变通;三求读书养礼,行止有矩;四求读书养功,慧济天下。何以惠济天下?一曰社会趋势发现力,二曰国家难题破解力,三曰社会进步引领力,乃文人价值之至。根脉绵远,深扎山中,民意真真,滋养吾身。昔曾以冗员所羁,余累未尽,父母在时,常思归省。待予异日,出庙堂,退江湖。得以自遂,夫妻相随,与乡人共读,教化山村,善治一方。上得天光,下接底气,入山则读书悟道,出笔亦引领乾坤,进退自如,随心所欲,相伴日月,终老於斯,以成就我平生之志。清泉白石,实闻此言!


时乙未年七月二十七日夫妇运书150箱共12000册;欲居新堂。为《龙顶山书院记》

澳门新浦新京5197